Teachers' Writing Corner

修讀「照顧不同學習需要」課程後之心得

修讀「照顧不同學習需要」課程後之心得
 

謝毅晶老師
 

近年來多了不少學校和家長談及如何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SEN)的學生,特殊教育需要(SEN)這個詞語變成近年教育界常常談論的話題,而我亦希望了解更多有關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SEN)的學生的方法及策略,於是便修讀了「照顧不同學習需要」的基礎課程。 

課程一開始便問了一個問題:「為甚麼要推行融合教育?」相信亦是不少人的疑問。講者的解釋體現了教育的本質,亦讓我對「教書育人」有更深的理解。講者引用了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的教育理念,指出融合教育目的是提倡平等的學習機會、教導學生了解和接納人與人之間的差異。講者指出「學校是社會的縮影」,這句話貼切地描述學校的狀況,因為我們知道社會上有各式各樣的人,因此在課室裏亦相應地有不同能力和不同狀況的學生,這是一件很平常,亦應要被接納的事。學生的學習差異不同,學校及老師更要了解,然後作出不同的支援。 

我在修讀這個課程的一些得着,希望分享給同行者。課程的其中一部份是由一位兒科醫生—王玉珍醫生詳細講解「成長里程碑」,説明人類在不同成長階段是有特定的需要和行為表現,這讓我平時觀察學生的行為表現時,可以對比這個「成長里程碑」,了解學生出現問題是在哪一個階段或部分。亦可以與家長溝通時,善用這部分的講解去解釋學生的成長行為,讓家長知道學生在不同段階中的成長需要。

這課程邀請了明愛培立學校的老師分享了他們的支援策略,當中有很多可以借鑑的方法。其中該校有一個支援計劃「冰bling goal」,計劃目的是讓教師和學生建立融洽的關係和信任感。這個計劃包括所有學生,不論學生是否有特殊教育需要,其實我們要讓學生面對老師時是感到安全、可信賴的、被關注的,這樣才能給予學生一個安心表達自己想法的環境,學生才會相信學校老師的教學和支援。另外,該校兩位老師還分享了其中一項小活動——建立「讚賞簿」,老師會記錄下同學當天做得好的地方,表達老師對學生的欣賞。這個方法很正面和有趣,平時老師亦可以用這個方法鼓勵班上較頑皮的學生,寫下正面激勵他們的話語,強化他們的好行為。學生收集起正能量滿滿的讚賞句子,十分滿足。

課程中教育心理學家沈李以慧女士分享了一個很重要的教學策略——視覺提示。她解釋老師可以把課堂內容或説出的指示精簡地寫在白板上,藉此讓AD/HD學生「看」到課堂的進度。我認為這些「視覺提示」不單可以讓AD/HD學生「看」到指令和課堂的進度,也能幫助一些坐在最後和最旁邊的學生。 

香港的教育方向隨着社會的發展作出不同調整,目前融合教育是發展的大方向,希望不同能力的學生都能獲得平等的教育機會,發展個人潛能,找到適合自己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