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I年代,學生應學習甚麼?
在AI年代,學生應學習甚麼?
張嘉儀老師
隨着人工智慧能(AI)技術的迅速發展,各院校、教育領域面臨着前所未有的挑戰,也帶數之不盡的便捷與機遇。21世紀的科技和世界瞬息萬變:2020年6月ChatGPT的首個版本發布,2025年1月與ChatGPT功能同等、成本卻大大降低的DeepSeek大語言模型出現——不足5年,專門用來理解和生成人類語言、超級聰明的大語言模型正以驚人的速度迅速發展,本來我們需要苦學十多二十年才能掌握到的知識和技能,現在,利用AI技術就能唾手可得:翻譯各國文字,查找過千本相關權威刊物中的洞見,撰寫不同領域的文章和論文——這令人不禁懷疑,除了傳統學科知識的學習外,到底我們的學生應該學甚麼,才能配合AI世代的社會發展,在這個快速而不確定的環境中脱穎而出?
不少學術教育文章都指出,學生能否主動探索知識、具有批判性思考、進行跨學科學習、建立自我導向學習,並抱持終身學習的心態——凡此種種無一不是讓下一代更好地適應未來的挑戰的素質,對於培養出具競爭力的人才也至關重要。因此近年的世界各國教育改革中,有關上述的課程改革風起雲湧,此起彼落,希望在AI世代中造就出優秀的新世代。
或者先讓我們看看,一個最近在社會上非常熱門的話題:甚麼職業會被AI取代?人們怎能在AI科技取代我們的工作前,為將來好好準備?甚至有指AI的發展已影響了美國著名高等學府的新生選科傾向——他們開始懷疑傳統的「神科」如法律、精算科學的優勢,就連醫科也不例外。因為部份司法、金融行業的工作已能交給AI大數據模型處理,甚至有人説AI機械人終有一天能取代醫生,醫治病人。那麼我們也應該問:孩子長大後,怎能在AI世代不被淘汰、不被AI「滅絕」——取代我們賴以為生的行業?要回答這個問題,人類必須思考:人與電腦、AI機械人最大的分別是甚麼——否則我們難以作出精準的回答。
本校三年目標計劃中,強調了培育學生「社交與情感技能」(Social and emotional skills),並且滲透在各個科目和活動中實施,使之與課程和校園生活融為一體,加強教育的成效——這確實是一個切合AI年代需求、甚具前瞻性的教育願景。「社交與情感技能」指一系列與人際互動和情感管理相關的能力,當中包括溝通能力、同理心、情緒管理以及團隊合作等等要素,在人們日常生活、校園生活以致工作都不可或缺。它正是促進良好的人際關係和有效合作的潤滑劑。
關於這一點,前香港中文大學、現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醫學院長沈祖堯教授,近日就在一個醫學研討會中,曾談及過有關話題。他直言雖然未來十年內不見得AI科技和機械人就能完全取代醫生的工作,但它確實能應付不少複雜、費時的醫療程序,例如現在成功研發了在醫生的監察下,以醫學機械手臂代替人手縫針的技術。AI數據電腦也能快速觀察成千上萬張腸瘜肉內窺鏡造影片,判斷瘜肉有否出現腸癌前期病變,更可以短時間內大量收集病人體內數據、判斷和預計病人的身體狀況是否適合安全出院,以騰空更多供不應求的醫院床位⋯⋯教授笑言,有時AI機械人的表現,與醫生相比,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因為醫生也有面對工作疲倦和年紀的限制,而AI卻不然——但,可幸的,AI絕對無法取代一個會握着飽受癌症煎熬的病人的手、温柔地説:「沒有事的,不用擔心……」的醫生。可以看見病人需要的,不只是一個正確無誤的治療,還需要一位能夠令人勇敢面對病症、能帶給病者戰勝癌魔的生存意志的關懷。由此可見,AI永遠無法模仿的,無法取代人類的,就是人類獨一無二的情感、愛與關懷。
我們的下一代,若能擁有良好的社交與情感技能,懂得與人相處,能以同理心感知周遭,必定能擁有特殊的優勢,並且是AI不能所及。在香港長久考試、分數至上的傳統教育制度中,品德的素造、培養關懷與尊重等的人文情懷,從來沒有如此的舉足輕重過。同時,這樣也清晰地印證了我校的辦學理念和六個核心價值的正確與可貴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