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持續改善的概念也適用於我們學校嗎?
有感於我校已建立了一個良好辦學基礎,而且日常運作也上了軌道,一切都很有秩序、有系統,所以我曾反思:學校在地區裏及眾多持份者心目當中,乃屬於較受歡迎和具口碑的學校,而且大部分學生皆表現優異,部分更十分卓越,我們對此是否已感心滿意足?我們是否仍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夠好,需要關注和改善的呢?
我曾在一間所謂「薄弱」或「下沉」(Sinking)的學校工作,經歷了一個毫不容易的五年改革歷程,雖然最終能把學校成功扭轉為一所「進步」(Moving)學校(Stoll & Fink, 1996),但當中經驗卻殊不簡單!因為我認識到一所「失效」(Failing)學校的改變,乃需要有大刀闊斧的改革,領導者更需要有適時干預及銳意改革的勇氣!要一所薄弱學校重新得力,要達成真正的改革果效,首要的是要激發所有持分者的改革心意和動力;其次,要製造配合及支援改革的條件,這包括由學生的學習,到教師的教學表現、教學環境,以至全校政策措施與行政管理的配合等,都要作出整全的計劃與全面的提升(Hopkins, 2001)!
然而改變是快速的,而創新變革更需從多方面去考慮。十年前的改革理論雖然不錯,但卻不一定適用於今天。根據Fullan(2001)的建議,一般學校改革總離不開三種主要的變革元素:第一種是課程或教材的改變與更新,第二種是教學法的檢討及更新,而第三種則是概念轉移和更新。若把三種變革內容同時處理,我認為概念更新最不易為,因為它牽涉人的已有價值觀和傳統信念的改變,沒有這個基礎,任何深層次的改革項目也不會容易達成!
因此,要改變人心便要先要讓人們相信改革是可行而屬於他們所擁有和可參與的!可供參考的改革策略例子如下:營建共識、行政結構重整、領導策略改變、引進校外支援力量、全盤檢視、設計長短期改革計劃和設立一個統籌全校改革的學校改進小組等。
無論是高效或低效的學校,今天皆正面對著一個迅速萬變的社會,資訊轟炸的年代,不斷被外界鞭策,承受著不斷增加的高期望和挑戰等。香港與其他發達國家一樣,政府亦不斷推出新措施、新學制與和各種課程改革項目,目的是想建立一個更有效的教育系統,希望最終能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與成就。基於這個期望,新政策一個接著一個,自然令到現今的學校應接不暇了!所以若果學校因為依戀過去輝煌成就,不思改進,仍然以「名校」自居,繼續一成不變或經常保持「僵化」(Static)的心態,結果一定會成績倒退,隨時被人迎頭趕上!
作為變革啟示,我們不應懼怕改變,反之,我們應以改變為「益友」,同時需經常檢視以下的問題:
提問1指的是我們需重新檢視我們的學校遠象,我們想樂見的是甚麼景象?提問2是指我們需對現況作出一個全面的評估,看看數據可帶給我們甚麼啟示和新體現? 提問3和4乃是叫我們綜合分析意見,找出具體改革方案和必須改進的範圍;至於提問5則是要我們訂定改善計劃和推行策略,及如何評估推行改革的成效了。
如果我們真是一間不斷持續改進的學校,向著追求卓越的目標邁進的話,我們今天必需坐言起行,付出行動,以「檢視、計劃、行動和再檢視」的改革循環,創出下一個新天地!
參考書目:
Fullan, M. (2001). The New Meaning of Educational Change.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Hopkins, D. (2001). School improvement for real. London: Routledge/Falmer.
Stoll, L. & Fink, D. (1996). Changing our schools: Linking 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school
improvement.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