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和善是我們需要的美德
『一個品格和善的人能溫柔待人,具同情心。他/她能體諒別人感受和能自尊自重。和善的人天性愛助人,他包容別人的過錯或缺失,甚至能將和善帶給他人,感染孩子、成人、動物,以至不同層次與界別高低的人!』(譯自Ezra Taft Benson的名言)
偉大的希臘哲學家柏拉圖也曾指出:『和善不單只是一個禮貌行為,它亦展示著一種態度、一種親和訊息、一個善意面貌和人與人的接觸感覺。』而且它可『鼓舞別人!』 「和善」(Kindness) 乃Peterson & Seligman (2004) 所界定的24個「品格長處」(Character Strengths)[1]的其中一個,有關品格長處在不同時間、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空間皆被人予以高度評價,認為只要人透過恒常的行動與反思,有效掌握及應用相關品格素養,生命會更富正面意義!
我校本年度「螢亮獎勵計劃」(Firefly Award Scheme)以「和善」(Kindness)為主題,目的是希望透過正向教育去塑造同學們的品格素養。為了使理念可落實,並透過實踐去反思、驗證與人和善的果效,所以每當學生無論在家或在學校,甚或在公眾地方展示了和善行為,包括善待他人,愛護動物、大自然和周遭的環境等,只要有人證明,我們便給予印章鼓勵。期望透過這種持續的嘉許,我們可為同學們培養有良好的品格素養,最終成為一個愛己及人,由家庭到工作機構,以至社會和國家的良好公民!
當初推出這個和善美德獎勵計劃時,是由同學們單向地向我們報告他/她們所曾做過的和善行為,例如幫助老師或家人服務、對朋友友善、對陌生人和訪客有禮,甚或善待自己的「社伙伴」等。但久而久之,我們已見同學們內化了這種和善精神,並已成為了他們的生活習慣。例如:兩個小六同學早會離開禮堂時,在無人注意情況下,自動拾起地上垃圾,並扔在禮堂出囗外的垃圾桶裏;每班同學已習慣了每人一職,各盡本分地擔任由老師指派的任何工作,多少不拘,並無怨言;女子啦啦隊各隊員皆能在本土及世界賽裏展示良好團隊合作精神,並順利贏取全港冠軍及國際大獎;一個小一同學,在雨天的日子毫不猶疑地為沒帶雨具的同學打傘遮雨…這等良好的和善行為,真的值得稱讚!所以我再向各位呼籲,請和善待人,我們可以為個人、朋友、鄰舍,以至社會、國家或我們的大自然,有
-更多的分享
-更多的付出,和
-發放更多的愛,
也請大家在行善時,把老子的「上善若水」中的七善記在心中,『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作為校長,我誠意希望我們的學生終有一天能裝備有下列與品格長處相關的美德,擁有「智慧、勇毅、人道精神、正義、謙恭節制和靈性」的修養,去傳揚和善的訊息!
參考書目:
Peterson, C., & Seligman, M. E. P. (2004). Character strengths and virtues: A
handbook and classifica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nd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www.viacharacter.or
[1] 24種「品格長處」包括:創意、好奇心、批判性、好學、洞察力、勇氣、堅毅、真誠、幹勁、關愛、仁慈、社交智慧、團隊精神、公平公正、領導才能、寬宏大量、謙虛、審慎、自律、對優美事物的賞識、感恩、希望、幽默感、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