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同理心出發:成長思維的旅程
以同理心出發:成長思維的旅程
張景善
「定型思維」與「成長思維」
在漫長的教學道路上,我一直深信培育成長思維對學生的成長和發展尤其重要。「定型思維」(fixed mindset,又稱「定型心態」)和「成長思維」(growth mindset,又稱「成長心態」)由學者Carol S. Dweck提出,是我們每個人在認知能力發展中,同時具備的兩種思維模式。
抱持定型思維的人認為,智力和才能是與生俱來的,傾向逃避困難,害怕被評價和面對失敗,過分關注成就和表現,容易放棄和固步自封。而抱持成長思維的人,則相信後天的毅力可以鍛鍊人的智力和才能,勇於面對困難,接納和正視自己不完美的地方,努力尋找適當的策略,重視並享受學習的過程。然而,上述兩種思維模式並不是非此則彼,我們的大腦一般會視乎情況,才決定採用哪一種思維模式。
以「同理心」出發
作為教師和家長,我們可以如何令學生抑制定型思維,逐漸將之轉化為成長思維?相信一切的起點,正正在於每個人的「同理心」。同理心使我們懂得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感、體驗和觀點,做事多關注自己和他人的需求和感受,從而學會將心比心、易地而處,以關懷和尊重的角度來對待其他人,建立正面的情感連結。培育學生的同理心,好比搭建成長思維的階梯,一步一步引導學生相信自己成長的潛力,將挑戰和失敗視為成長和學習的機會。
同理心如何促進成長思維?
多年前,我曾遇過一位性格外向的學生。雖然他好動活潑,但是上課積極專注,總能提出發人深省的問題。有一天,我甫踏進課室,就發現他神情落寞,桌子的文具散落四周。上課時,他不再積極舉手發言,而是用文具不停敲打桌面,甚至有時憤怒地把答案大叫出來。這種反常的行為令我感到擔憂,於是我約他單獨會面,希望能夠理解他的困擾所在。課後,他戰戰兢兢地來到我面前,發現我竟然沒有絲毫要責怪他的神色,才放下心來,眼紅紅地向我道歉:「對不起,我今早忘記吃藥了。」他是一名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每天需要使用藥物幫助自己控制情緒。我鼻子一酸,除了欣賞孩子承擔責任的勇氣,更佩服他長年累月克服學習困難的堅毅。聽到他如此坦白,我趕緊忍住淚水,鼓勵他說:「別過份怪責自己,我相信你剛才已經盡最大努力專心上課了。」那次之後,他開始時常與我分享校園趣事,更會主動向我請教學業上的疑難,慢慢練習使用各種策略,學習與情緒共處。
許多時候,當學生面臨挑戰或失敗時,便會跌入負面自我對話(negative self-talk)的漩渦,感到無比的沮喪和無助。這時候,同理心正可以幫助他們意識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經歷和挑戰,從中獲得正面的成長思維和洞察力。當他們感受到被理解、包容和支持,就能更願意面對挑戰和冒險,並在面對挫折時堅持下去。因此,只要學生能學習以同理心來認識自己,就能更準確地理解自己的情感、需要和面臨的困難,形成正向自我對話(positive self-talk),即一種具鼓勵作用的內部對話。培育學生對自己多使用積極和寬容的心理語言,將有助他們肯定自己的努力和才能,自信地應對挑戰,逐漸擺脫負面情緒和自我懷疑,學會從失敗中成長。這種內心對話不但是成長思維的重要元素,更加是提升學生自尊心和自我價值的關鍵所在。
成長思維如何促進同理心?
每次學生在分組活動時出現爭執,或者有立場分歧,互不退讓的情況,我總會先觀察他們如何解決問題,再提出適當的引導。猶記得有一次,幾位一年級學生向我哭訴,說組長不肯讓他們參與活動。原來,能力較高的組長在多番催促下,組員都未能寫出令組長滿意的答案,於是就打算包攬所有工作。我先請他們暫停討論,邀請組員逐一分享自己對於分組活動的感受。組長聽到其他人對自己的負面評價,一開始眉頭深鎖,後來聽到一位同學悄悄地說:「這一題我其實知道正確答案,只是我不懂得寫其中一個詞語。」這時,組長的眉頭終於鬆開了:「這個字我會寫啊,我來教你吧!我們互相幫忙,一定可以合力完成!」學生聆聽到各人的感受和需要後,才能感同身受,開始明白每個人都有截然不同的學習節奏和方式。分組活動的精髓並不在於追求完美的課業,而是在於互相合作的溝通過程,以及堅持不懈的學習進程。
成長思維與同理心其實有相輔相成的作用,兩者配合得宜,能夠提升學生對自身和他人感受和需求的敏感度,從而更懂得尊重和包容他人的差異。擁有成長思維的學生,由於他們相信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成長步伐和學習潛力,因此更容易理解他人的困難和挑戰,並以鼓勵和支持的態度來回應他人的情感和需要。此外,成長思維會令人持更開明和開放的心態來待人處事,變得更主動尋求和容易接受不同角度的觀點和評價,而且願意從自己和其他人的經驗中學習,以拓闊學習的視野。
培育「健康」的成長思維
慢慢拋開定型思維後,不少人都逐漸明白,學習和成長是一個孜孜不倦的人生旅程,而邁向成長思維的道路,亦永遠不會有終站。雖然我們應將失敗和挑戰視為學習和成長的機會,然而,成長思維並不等於吹捧盲目的努力或完美主義。學習上只顧追求完美的表現,不但會形成「偽成長思維」,更容易為學生帶來過度的壓力、焦慮和自我批評,阻礙個人成長。
作為師長,我們需要謹慎地培育成長思維,才能平衡學生的身心發展。努力固然重要,但並不是每一次努力都能帶來成功。倘若沒有配合適切的策略、方法和技巧,一切努力亦只是徒然。當我們鼓勵學生從失敗中汲取教訓時,思考的重點不應侷限於曾付出多少努力,而是在於如何改進自己的學習策略。反思的過程除了要學習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更重要的是學會尋找自己的優點和價值所在,並開始欣賞自己的成長和進步。畢竟,失敗和挫折是成長的必經階段,抱持實事求是的成長思維,才能建立堅韌的解難能力和自信心,面對未來種種未知的挑戰。
具備健康的成長思維的學生,往往會日漸相信,自己可以透過持續的努力和正確的學習策略來克服障礙,發展自己獨特的能力和才華,激勵自己在人生的不同領域上有所突破。願我們能以同理心出發,更有耐性地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感和需要,共同建立積極上進的學習文化,引領學生展開成長思維的豐盛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