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 品德發展與學業成績
品德發展與學業成績
張嘉儀老師
根據香港教育局發出的《基礎教育課程指引》提出,學校課程應使學生「在德、智、體、群、美五育均有全面的發展,成為積極主動、富責任感的公民」。「五育」指「德育、智育、體育、群育、美育」,在此「德育」又被置於首。學校不但應該幫助學生建構知識,也讓他們培養正確的價值觀和態度,使他們擁有健康的成長和全人發展,為他們將來的人生和事業建立良好基礎。
中國傳統文化一直重視品德素養。《易·乾》論及:「君子進德修業」可見古人重德,以德育放在首要位置。根據《論語‧先進》提及「孔門四科」:「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其中「德行」也是排在第一位,可見孔子對德育的重視。那麼學業成績呢?古人當然也重視下一代「智」的發展。不過孟子認為「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他認為「智」的核心内涵是明辨是非,這也屬於道德倫理的範疇。司馬光《資治通鑒》提及:「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他認為才能(即「智」)是德育的資本,而德育卻是才能的統帥,位居領導地位。在傳統中國文化中「德」的地位已可見一斑。
可能有人會問:時至今天,這種以德為首的主張,仍然合時宜嗎?答案是肯定的。教育局一直重視推行品德教育,經過近年的課程整合後,改稱為價值觀教育,主張培養學生堅毅、尊重他人、責任感、國民⾝份認同、承擔精神、誠信、關愛、守法和同理心等素養,當中圍繞不少重要的個人生活技能和態度。例如在課程中培養學生個人自理和自律的習慣,教導學生以正確的方法表達自己的情緒、感受和需要,學會與人溝通,以至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等等。學生擁有了這些技能和態度,不但能擁有健康的身心,快樂和幸福感也必會大大提升。而過往有不少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指出,正向、快樂和幸福感對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表現方面都有正面影響。
除此以外,當我們的學生都有擁有良好的品德素養時,往往同時間也會形成一個正向積極、具支持性的學習團體。在這樣的學習團體中,同學之間會有良好的互動關係,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下也會感到安全、受到尊重和重視,這樣對其學業成績也有正面影響。筆者曾有一位學生,高中畢業後考進了英國著名的大學。記得他小學時學業成績並不突出,反而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勤奮的個性、做事井井有條,而且非常有責任心,總會準時繳交作業,師長所交付的工作也能按時完成。他待人友善、謙和,在班中人緣頗佳。據他説,高中時參加大學入學試前,經常與一群志同道合的「書友」放學後一起做功課,一起討論學習上的問題,大家不時互相考問,切磋考試心得。這種彼此無私的扶持,幫助他渡過了不少學業和心理上的難關。最終他們大部分的同學都取得令人滿意的成績。由此可見,擁有良好的品格和人際關係,不但使這個學生贏得了珍貴的情誼,也幫助他在學業上更上一層樓。
總結而言,學生的品德發展不論對學業成績和長大後的發展都有莫大好處,它會伴隨着孩子一生,絕對值得受到重視。能使我們的下一代擁有良好的品德和價值觀,可説是我們給予孩子人生最佳的禮物。那麼作為師長或家長,應該如何把握機會在教學和生活上好好培養他們良好的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