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 如何照顧學生的特殊學習需要
如何照顧學生的特殊學習需要
黃卓明老師
在最近的特殊教育進修課程中,講者提及教師在處理學生的行為問題時,往往只關注學生製造的「結果」,而忽略了問題的「成因」。
有特殊學習需要(Special Education Needs,SEN)的學生時常被視為「麻煩製造者」,當此類學生出現情緒和行為問題時,部分教師為了避免影響其他學生學習,會以較嚴厲的喝斥和責罵方式來制止他們的行為。根據實際經驗,這對年紀較小的學生往往奏效,但我不禁細想,這真的能幫助相關的學生改善行為嗎?
在我的教學生涯中,曾遇過一位學生時常作出與教師對抗的行為,當被教師責罰時便會小便失禁。教師若不了解學生的綜合背景,可能只會執著學生在教室小便的事件,甚至會責備學生,然後才教導他正確的處理方式。的確,這樣處理或能夠解決學生製造的「結果」,但我們卻無法了解學生出現相關行為的成因。根據Glasser (1985) 的論述,人類的行為均有目的及有意識,故學生的問題行為背後是有其功能和動機;Durand (1990) 也曾發現,學生作出挑戰行為是希望藉此逃避其討厭的事情。由此可見,上述學生之所以有這樣的行為,屬有跡可尋。若我們多想「成因」,而非只著眼「結果」,這類情況或許可以減少,甚至避免。
當發現這些問題時,我選擇積極與家長溝通,嘗試了解背後的「成因」,發現學生被父母責罵後也會出現同樣反應。綜合上述情況和資料,可以初步判斷學生有確切的支援需要。與校內學生支援組的同工商討,可向學生提供實際的幫助,體現「三層支援模式」下「先支援、後評估」的原則,發揮「全校參與模式」的精神(EDB,2020)。
深入了解、追蹤和支援每個個案,教師可能需花一天、一星期、一個月,甚至是一整學年的時間,但對於獲支援的學生來說,卻能換取他們往後一生健康成長。